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发展改革 > 详细
您当前所在位置: 首页 > 发展改革 > 专题专栏 > 产业集聚区

上规模上水平上层次提高吸引力竞争力带动力——全省重点项目暨产业集聚区建设第二组观摩点评

来源:   发布时间: 2014年04月30日
字体大小:

  全省产业集聚区建设观摩点评活动第二组在省委副书记、省长谢伏瞻的带队下,利用两天半时间,先后对安阳、濮阳、鹤壁、新乡、焦作五市的5个产业集聚区、3个商务中心区、2个特色商业区和25个重点项目进行了现场观摩。一路上,大家边听边看、边走边议,各个产业集聚区生机勃发的景象、快速发展的速度、健康发展的势头令人鼓舞、催人奋进。

  从观摩情况看,各产业集聚区按照“四集一转”的基本内涵,各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按照“四集一促”的基本要求,立足自身实际,发挥比较优势,在产业发展、配套设施建设、城镇化推进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,呈现出推进快、势头猛、带动强的态势。目前产业集聚区产业规模迅猛壮大,承接转移成效显著,基础框架全面形成,产城互动格局基本形成。

  大家普遍感到,经过五年实践,各级各部门推动集聚区发展的方向更加明确、举措更加完善、机制更加健全、工作更加得力,各地瞄准先进、拉高标杆,赶超发展、跨越发展、竞相发展的氛围日益浓厚,产业集聚区实现了产业规模由小变大、产业布局由散到聚、产业层次由低到高、产业支撑由弱变强的重要转变,已经成为各市县加快发展、转型升级、科学发展的突破口和增长极。

  观摩中,我们也看到,当前五市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中依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:一是集群发展水平有待提升。一些产业集聚区内企业间的关联性较弱,缺乏专业化分工和上下游产业合作关系,产业链条发展不够完善;个别产业集聚区多表现为横向关联,集群效应尚未完全发挥。二是配套功能不尽完善。各地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框架已经全面打开,硬件基本能够满足企业生产需要,但科技研发、咨询服务、信息、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,对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支撑较弱。三是节约集约发展水平还不高。一些产业集聚区执行投资强度标准还不够严格,土地闲置、用地粗放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。四是“两区”管理体制尚未理顺。“两区”建设已全面推开,但仍存在建设管理机构不健全,职责不明、关系不畅等现象,影响了工作效率。

  我们建议今后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:

  招大引强,培育集群。凡是发展势头好、集群效应突出的产业集聚区都有龙头企业支撑。要把龙头带动作为培育产业集群的重要突破口,按照主导产业定位,瞄准行业龙头领军企业,大力开展定向招商,努力在招大引强以及集群式产业链组团引进上取得实质性突破。同时,积极吸引上下游关联配套企业,促进主导产业纵向链接、横向配套,提升集群整体竞争力。

  补齐链条,提升短板。加强龙头企业自身的补链,通过实施一批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项目,完善企业生产链条。加强产业集聚区内部的补链,围绕培育特色产业集群,引进一批主导产业发展中急需的补链项目,完善集群产业链条。加强产业集聚区之间的配套补链,形成集聚区之间的产业链整合。

  加强创新,增强动力。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区功能集合构建的作用,加强产学研合作,支持高校、科研院所与产业集聚区共建技术创新研发平台,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,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增添持续动力。

  完善配套,夯实基础。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条件,把完善配套的重点转向配套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平台构建,积极培育金融、中介、咨询、产品展示等生产性服务业,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,为主导产业发展提供良好配套条件。

  找准“两区”建设突破口,进一步健全体制机制。各地根据实际情况,进一步明晰主体服务功能,梳理核心产业和配套业态,有针对性、有选择性地抓好城市综合体建设、楼宇经济发展和现代专业市场、特色商业街培育,促进产业功能和城市功能融为一体。推动各地采取委托管理、机构套合、新建机构等方式,健全“两区”管理机构。鼓励各地加大政策支持,推动“两区”建设尽快出形象、见成效。

浏览次数: 【关闭
服务承诺 | 网站声明 | 联系我们 | 网站留言
鹤壁市发改委主办 鹤壁市发改委建设与维护
地址: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九州路市政府第三综合楼 联系电话:0392-3335616 联系邮箱:hebixx@126.com 邮政编码:458030